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广播在线 正文

  4月15日上午,朔尔茨一行抵达上海,并直接从虹桥机场前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这座高校曾接待过德国政要如科尔、施罗德、卡斯滕斯、科勒和高克等。

  感谢同济大学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再次回来发言,听到来自大学的声音,也让我有机会与大家讨论关于德国与中国的未来。这是朔尔茨时隔近13年再次来到同济大学。2011年11月17日,朔尔茨曾以汉堡市第一市长身份访问这里。此时,我已经有了不同的身份和使命,希望能够为中德两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德关系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德国与同济学生交流会将于近日在嘉定校区艺嘉楼一楼音乐厅举行。为了让交流会更具代表性,我们特别邀请了同济学生制作了燃油车、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汽车,并将其放置在交流会现场大厅外。这些模型将展示同济学生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增加交流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进入交流会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色背板,上面印有中德两国国旗,以及德国柏林胜利女神纪念柱和同济大学继往开来柱,这些元素充满了中德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整个交流会现场近160位来自德语、汽车、法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的观众将共同参与这场中德文化盛宴。

  “到2050年,世界将会有100亿人口,这对全世界来说都将是件大事,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我有很多关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想问大家。”朔尔茨在开场白中说。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围绕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新能源车普及等话题,这位德国与中国学生进行坦率而深入的交流。

  朔尔茨特别提到,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让同济大学硕士生王婷媗感触颇深。今年9月,她将前往德国柏林参加同济大学中德双硕士项目,“我对未来中德合作前景充满信心,我们青年人也愿意继续为中德友谊添砖加瓦”。

  此情此景,让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贺德满非常高兴。他之前就发现,不少上海理工科生能讲一口德语,这不仅表明上海与德国高校间有密切交流,也证明上海与德国还有更大的合作潜力。如今,中国150余所高校开设德语专业,在德国则有超过3万人学习中文。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有句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同济大学师生告诉记者,期待同济与德国交流更为密切,更期待中德友好更上层楼。

  位于浦东的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内,有一片37.5米长的聚氨酯制风机叶片。通过使用高科技轻质材料,这家德国企业将这一庞然大物变得更长、更轻、更坚韧。

  4月15日下午,朔尔茨带领政府官员及随团重量级企业家来到这里,先后参观主楼、风机叶片及创新实验室。“中国是科思创最大的市场之一,2023年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20%以上。集团累计在华投资额已超过40亿欧元。”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告诉德国,企业在华数十载发展历程正是中德合作的缩影,这种合作对双方都大有裨益,“在未来,我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始终如一,不断努力在各领域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期待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互信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走入企业创新实验室,看到一项项先进技术在中国落地实现,参访德国企业家表示,看好中国机遇,愿意深耕中国。

  “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韧劲,对其发展充满信心。尤其是中国正在推动绿色转型,其中蕴含着很大发展潜力。”德国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告诉记者,中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海外市场。企业近年来保持着持续投资的态势,本地业务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希望未来扩大与中国合作伙伴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为有一点很清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绿色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看来,中德在科技领域合作空间巨大,既可以加强传统与新兴科技更有效的互补与融合,也可以结合巨大的市场需求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的共同研发。

  除此之外,她表示更期待医疗、教育、职业培训、养老、城市管理等服务行业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她举例说,德国以其均衡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而闻名,这一体系对上海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德国重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方面,这一做法也值得上海学习。此外,德国在养老领域也有着很好的经验,例如养老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等,这些经验对上海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总之,上海可以从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获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次来中国,我会与北京方面深度讨论各领域相关问题。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中德两国领导人会晤中,我们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寻求解决方案,达成更多共识。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中德关系不断向前发展。4月15日晚,德国代表团一行飞赴北京。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会晤中,中德两国领导人能够认真倾听彼此的立场和想法,更好地了解对方,为共同繁荣发展两国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