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今年,恰逢我国著名老艺术家计镇华先生投身艺术事业的第71个年头。在这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三度荣获“白玉兰”大奖,荣誉卓著。追溯至1991年,计镇华凭借昆剧《十五贯》荣获第二届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榜首,那是一个戏曲行业处于低谷的时期。这一荣誉对他个人以及他所在的上海昆剧团来说,犹如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极大的热情与动力。1996年,在第七届“白玉兰”奖的颁奖典礼上,计镇华又凭借昆剧《一捧雪》荣获配角奖,同样令人惊喜。 而令计镇华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他的第三次获奖经历。2005年,上海昆剧团排演《邯郸记》,那时他已经年过六旬。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计镇华因在《邯郸记》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18届白玉兰主角奖榜首。这一荣誉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他与白玉兰戏剧奖相互成长、相互鼓励、相互成就的生动见证。

2020年,《邯郸记》被拍成电影,80岁的计镇华有过忐忑,“和我一起参演的演员,比我小五十几岁。但上昆和电影剧组同事鼓励我、帮助我,顺利完成拍摄”。保持艺术青春的秘诀是什么?回顾三次白玉兰得奖经历,计镇华寄语年轻演员“守正创新,坚持对艺术的热爱”。

明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将首次落户上海,届时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竞相绽放。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表示,评奖要选择真正深受观众欢迎的剧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比题材大,不如比怎么离老百姓更近、更亲,把人性之美、人情味写得更浓。不唯题材论,所有表现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不要幻想着大投入就可以获大奖。选戏,首先要看观众评价如何”。

在戏剧创作中,我们应当坚守剧种特色,坚决抵制泛剧种化的倾向,确保剧种的独特个性得以保留和彰显。正如陈涌泉先生所言,戏剧创作必须体现中华审美风范,但同时也应避免过分夸张,例如“台阶恨不得三层、九层、甚至十八层”,演员们身着高底靴,每迈一步都如同走钢丝般小心翼翼,生怕跌倒。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通过身姿、眼神、手势、步伐来充分展现戏剧的魅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陈涌泉先生鼓励我们在戏剧创作中勇于创新和创造,但同时也要正确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影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我们不能让这些手段冲淡了戏剧的本质。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我们要把握好“度”与“效”,确保信息技术为戏剧创作服务,而不是取代或削弱戏剧本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优秀戏剧作品。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介绍《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价指数报告》时强调,该报告建议应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参与到“白玉兰”戏剧奖的评选工作中。报告指出,将优质戏剧资源惠及民众,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向往上海、来到上海、留在上海、热爱上海并为之宣传。同时,通过社会化思维,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办奖行列,共同推动“白玉兰”戏剧奖的发展与繁荣。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