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第三部确定于2027年新春佳节首映,届时,该系列前作中的众多经典角色也将全体回归。
郭帆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流浪地球3》的故事大纲已经初步确定,计划花费一年时间来完成剧本的撰写,并且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将持续深入研究。他强调,一旦有新的技术能够投入使用,将会立刻融入到《流浪地球3》的拍摄过程中。
回顾《流浪地球》系列,这两部经过观众评审的佳作不断重塑着公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认知。
《流浪地球2》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24年第96届奥斯卡奖“最佳国际影片”,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科幻电影的非凡魅力。
可以说,《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和中国制造业强强联合的完美结果。
工业设计师杨旭和他的团队尝试将工业设计逻辑和工业化生产流程引入电影道具制作,为《流浪地球2》生产了千余件特殊道具。他们不仅仅是这部电影的幕后功臣,更是电影业和制造业融合的推动者。
本期《幕后》,我们邀请到《流浪地球2》美术组制作总监杨旭和线路板组装生产车间陈经理,为大家揭秘大银幕特写镜头下的精良道具,究竟是如何诞生的?面对时间短、任务重的挑战,美术团队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杨旭及其团队并非专门从事电影行业,而一直专注于工业生产。之所以参与到《流浪地球2》当中,完全得益于产业交融的机会。
杨旭团队承接了数字生命卡、无人机干扰枪、核弹起爆器等超过100种道具的制作任务。整批道具总数超过1000件,耗时半年打磨,大部分是用数控加机床工业完成,仅有10%采用3D打印工艺制作而成。两种技术的区别在于,前者耗时较长,但成品更加精细,后者耗时较短,但成品相对粗糙。
深耕制造业八年的杨旭坦言,《流浪地球2》是第一部大规模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道具的电影。团队接到的第一个需求是加工氧气面罩,这款道具后来用在了《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戏里。
款式超过五十款,但生产需求提出时,距离拍摄时间已经很短,杨旭回忆,情况紧急,压力很大,不过他们扛住了压力,坚决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面罩,以小批量复模技术完成了任务。
太空电梯的拍摄过程耗时颇久,历经数月的精心制作,众多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道具和场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损坏,然而这款产品却奇迹般地保持了完好无损。提及当初的执着,杨旭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表的骄傲之情。
特别要指出的是,采用数控机床生产的道具,还需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相应的人工加工处理。
以塑料制件为例,需对其表面进行打磨,随后进行喷漆,以便赋予其丰富的色彩。至于金属制品,则需经过喷砂和阳极氧化等工艺处理,才能展现出多样的质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 中国科幻电影迎来黄金时代:从《流浪地球3》到"大刘宇宙"的全面爆发2025-03-28
- 《流浪地球3》官宣分上下两部立项 郭帆团队携手诺奖得主打造硬核科幻2025-03-28
- 最新文章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