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近日,备受瞩目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七版启动仪式在上海世纪出版园隆重举行。活动现场,会议室一侧的长桌上陈列着自1961年首版《十万个为什么》以来的所有版本图书。随着版本的更新,展出的阵容愈发壮观,不仅包括了盲文版、少数民族语版和外文版,还有绘本、杂志等多种形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泛黄的《解放日报》被精心放置在镜框中。这份报纸是1962年3月21日的头版,上面刊载了《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的报道,见证了这部经典读物自诞生之初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被誉为“国家未来科学支柱”和“中国科普名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已出版了六版,总发行量接近两亿册。依托《十万个为什么》的版权输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原创科普读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与2013年推出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相隔逾10年,第七版《十万个为什么》要做成一套什么样的书?

“第一次读《十万个为什么》,我18岁,深深体会到这套书的价值,现在我81岁了,还有幸担任第七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委,深感机遇与挑战并存。”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说,在AI、大模型似乎“无所不知”的今天,一线科学家创作的“元科普”作品依然有独特的价值。

“元科普”是卞毓麟提出的概念,指工作在某一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或团队生产的科普作品,这类作品是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科普好比一棵大树,‘元科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或者说,它是源自科学前沿团队的一股‘科学之泉’。”

作为《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总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继续担任新版总主编,潘建伟、施一公、周忠和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执行主编,百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

“《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教科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不能企图涵盖所有科学领域,选取的‘为什么’,应该是最核心、最反映基本规律、最适合举一反三、最贴近生活、最符合青少年心理和兴趣的。”韩启德说,过去历版《十万个为什么》多由科学家提出“为什么”,新版本要加强解释“提出这些‘为什么’的原因”,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尽可能多采用青少年提出的“为什么”。在他看来,新版之新,不仅在于知识的更新,更在于问题导向和传播方式的更新。“在内容上,要突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要把新时代我国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反映出来,把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的事迹反映出来,把中国科学家精神反映出来;在传播方式上,要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创新,借助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使青少年获得更为立体、互动的阅读体验,要采用当前各种传播方式,加强科学家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达到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的目的。”

《十万个为什么》这部著作旨在点燃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引导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索答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先生担任第六版数学分科的主编。他强调,每一版《十万个为什么》都应充分展现发展和进步的轨迹,凸显这一品牌长期以来的优势与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