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在最近举办的2024年浦江AI学术年会上,众多科学家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在年会的重要致辞环节,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作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姚期智在招募青年科研人员的过程中发现,海归派AI人才与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们在整体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上展现出了不相上下的表现,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科技人才方面的“自给自足”发展趋势,令人鼓舞。 此外,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也带来了令人期待的进展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大模型在飞机设计、谱学分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成果,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科技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讨论AI人才培养的话题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陆超超分享了他的见解。陆超超曾在英国顶尖学府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指出,尽管剑桥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其GPU资源并不十分丰富。在众多需要使用GPU进行科研计算的课题组中,算力紧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即便是在西方知名的大学,研究生和教师们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

然而,入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后,陆超超的“算力苦恼”一下子减轻了。这家新型科研机构有包括算力在内的各种资源支撑,助力各个课题组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

“我喜欢做基础研究,目前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可信AI、因果智能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位海归博士说,“我希望通过因果智能研究,让大模型今后拥有强大的推理能力,能够从大数据中发现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新的知识。如果这种大模型研发成功,人类将迎来‘知识爆炸’时代。”

除了开展基础研究,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面向产业应用,用大模型为千行百业赋能。欧阳万里介绍,实验室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院合作,开发了全球首个翼型AI生成式系统“书生·翼飞”。

“飞机的翼型要达到工业要求,必须减少阻力,提高升力。”欧阳万里解释,人工设计翼型的时间以周为单位,而采用“书生·翼飞”AI系统,1分钟内就能生成多种翼型,供设计人员参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吴光辉认为,在高端制造中,由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体与设计人员协同工作、共生进化,能显著缩短工业设计周期,创新工业设计思路,为下一代工业设计范式提供新选择。

在谱学分析的广阔领域中,大型模型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我国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武汉大学共同研发的AI谱学大模型“书生·言普”,现已成功应用于国产EPR(电子顺磁共振)设备。该模型在解谱准确度上可与人类专家相媲美,并且将人工解谱所需的时间从数小时缩减至秒级。据悉,EPR作为一种高效且强大的物质分析技术,通过对顺磁性物质施加外部磁场和微波辐射,能够精确获取有关电子结构和环境的信息。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药学、食品科学以及医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面向未来,欧阳万里透露,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将采纳“通专融合”的战略技术路线。该路线旨在促进专业大模型如“书生·言普”与通用大模型的深度整合,摒弃当前广泛使用的依赖其他模型的方式进行交互。实验室力求实现这两类大模型的紧密融合与相互促进,使人工智能系统具备类似人类的智能学习特性,即通过学习少量数据,便能实现“触类旁通”的智能化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