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 360多名非遗传承人携21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
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头戏之一,“锦绣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于10月23日在湖北武汉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活动汇集了长江干流流域以及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13个省(区、市)的360余名非遗传承人,他们携带着共计2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现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传承与弘扬深厚悠久的长江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长江流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这里汇聚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长江流域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超过80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则高达6000多项。其中,蜀锦、苏绣、陶瓷、漆器、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了巧夺天工的工艺之美,更蕴含着勤劳奋进的民族精神。这些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理念以及万物并育的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和弘扬。
长江流域的很多非遗项目在国际上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中呈现的青铜冶铸技术、丝织刺绣技术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汉绣曾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让外国人见识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保护好相关非遗项目,有利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湖北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一部分,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例,早在唐代,人们就使用该技艺制作茶叶,为生活注入浓浓的茶香。如今,运用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发展起来的茶产业,已成为湖北省恩施州第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带动了8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
长江流域的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离不开对长江流域非遗的保护。做好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用法治力量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应注重强化法治引领,立足自身非遗资源禀赋积极开展相关立法,推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形成完善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
推动非遗保护主体多元化。非遗保护传承不只是非遗传承人的事情。要在社会上树立“人人都是非遗传承者”的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用科技手段为非遗保护赋能。与科技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呈现出全新的时代感。推动长江流域非遗保护,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传统非遗产品的“科技含量”。比如,长江流域的湘绣近年来不断探索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之道,有的建立湘绣云上博物馆,让人们通过指尖的点击即可欣赏湘绣之美,有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数字湘绣明信片,有的开发出笔记本、充电宝等湘绣文化创意衍生品。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传播体系至关重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传播途径。为深化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必须致力于提升非遗项目的公众认知度,尤其是那些较少人知的非遗项目。我们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来,形成一种保护非遗的良好风尚。 长江流域的各省(区、市)应当摒弃行政区划的界限,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障碍,联合起来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和专栏。同时,创作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制作一系列展现非遗魅力的优秀节目,以此不断丰富非遗传播的手段和渠道。我们还需加强非遗内容的融合报道,推动非遗传播向常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让非遗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长江流域以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应着力挖掘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非遗+旅游”的叠加效应,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推出一系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将带领游客深入体验非遗的魅力。同时,建设非遗研学体验基地,让游客在参与中学习,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举办“非遗购物节”和“非遗美食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非遗文化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让非遗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文化繁荣篇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 1.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 同比增长267.65%
- 2.“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 360多名非遗传承人携21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
- 3.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长三角推介周 展销51个脱贫县的特色农产品
- 4.9条city walk生态漫游路线对外公布 引导公众主动拉近和自然生态的距离
- 5. “小农户”对接“大服务” 联营机制助农增收
- 6.“小田并大田” 高标农田为粮食丰产打基础 机械化操作效率更高
- 7.湖北黄石大冶市的水稻种植基地稻谷已经成熟进入收获期
- 8.卫星视角看莫莫格湿地 水域宽阔食物充足 为候鸟们提供了更多栖息地的选择
- 9.莫莫格湿地迎来了秋季候鸟的迁徙高峰 亚成体数量逐步增加
- 10.六年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9427亿元
- 11.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地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 12.全国秋粮收购也正有序展开 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超2000万吨
- 13.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召开首届老年健康创新与发展论坛
- 14.原创工业题材音乐剧《逐梦》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
- 15.2024游泳世界杯上海站收官 上海姑娘唐钱婷打破亚洲纪录夺冠
- 16.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已由北向南掘进至第1000环
- 17.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迎来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艺术家
- 18.今年1至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4094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7.9%
- 19.智能网联汽车对车载芯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 20.到2030年 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将达到25825亿元
- 21.在“智能化”下半场,AI(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重要的创新引擎
- 22.全国有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
- 23.秋日限定红叶已上线 北京成为最受欢迎赏秋目的地
- 24.今年首趟“中欧班列——进博号”在上海完成通关 总价值达1.05亿元
- 25.迈入3.0阶段的“直播+”,正全面赋能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
- 26.今年前7个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6.16% 多领域涌现重大成果
- 27.今年前三季度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 28.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49746亿元 同比增长4.8%
- 29.我国宠物城镇消费市场规模达2793亿元 预计2026年将跃升至3613亿元
- 30.中宠股份发布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 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大涨73.18%
- 31.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开启 本轮成品油零售限价上调或成大概率事件
- 32.青岛、西安等地也相继诞生了新的单价地王 土地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 33.近期多地土拍市场频现地王 优质地块的出让成为了市场的焦点
- 34.截至今年6月底 全国共有14.1万名孤儿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
- 35.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
- 36.2024全球数商大会在上海开幕 全国首个数据集团平权组织成立
- 37.地下空间需要有序谨慎开发 不能走城市空间外延扩张的老路
- 38.上海地下工程已超4.3万个 总建筑面积近1.55亿平方米
- 39.2024年世界泳联游泳世界杯上海站第二个比赛日中国队再夺2金2银4铜
- 40.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走进青浦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