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在陪诊车辆驶向医院的途中,潘先生的妻子紧握扶手,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自从视力几乎丧失,她连日常的起居生活都变得异常艰难。她轻声抱怨道:“这病真让人烦恼。”

在爱人患上眼疾之前,潘先生与夫人过着宁静的晚年生活。潘先生过往是一位化学教师,而他的妻子在建筑领域拥有令人称道的职业生涯。他们一生保持着尊严,膝下无子,携手走过了众多风景名胜。

如今,每月两次的就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潘先生对于看病流程已经变得得心应手。在街道上专业陪诊师的帮助下,他穿梭于各个服务窗口,忙碌而有序。完成药物配齐后,潘先生不禁感慨地说:“我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但想到如果有一天我突然遭遇急病,那我该怎么办呢?又会有谁来照顾我呢?”这句话中透露出他对未来健康和照护的深深忧虑。

为解决老人看诊难题,2025年2月起,上海在浦东、杨浦、松江等九个区启动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关于陪诊,老人究竟需要什么?试点又能带来什么?

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568.05万人,独居老年人达到了33.41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老人面临“就医无人陪”的困境。老年人普遍存在行动不便、智能设备使用困难、就医流程复杂等问题,部分失能或慢性病患者甚至需要全程协助挂号、检查、取药。

陪诊行业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陪诊师职业化程度普遍不足,虽然可以从网上轻易找到一名商业陪诊师或志愿陪诊师,但前者往往是护工、家政等行业的兼职群体,后者多为兴趣爱好。部分从业人员仅凭经验上岗,专业水平良莠不齐。

根据记者调查,市面上的陪诊分为“从家接送陪诊”与“医院内陪诊”,收费从五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不仅定价混乱,个别平台还存在信息泄露隐患,老人病历、家庭住址等敏感数据保护机制缺失。

有些老人初次接触陪诊服务,不理解陪诊师的工作界限,与陪诊师通常需要一段“磨合期”。举例来说,假如医生让患者从两种药物中选择一种,陪诊师需要尊重病人意愿,不可擅自影响患者判断。但分不清两种药物差别的老人可能会责怪陪诊师,“我叫你来陪诊,你为什么不帮我选?”此类情况究其根本,依旧是行业规则模糊所致。

其次,市面上的陪诊业务往往忽视老人细微的心理状态。部分老人对“陌生人陪诊”心存抵触。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的陪诊师陈小娟回忆,第一次接触潘先生的妻子时,她不愿意坐上轮椅,抗拒陪诊师的帮助。陈小娟认为,老人敏感的自尊心往往为我们所忽视。“我们从聊开始,把街道的服务、政府的福利植入进(话题里)去。哪怕老人不需要服务,我们也每周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了解一下近况,尽量做到人文关怀。”

陈开元担任彭浦新村街道陪诊项目的负责人,在服务期间赢得了众多老人的信任。不少老人在就诊前,都坚定地要求由“小陈”陪同。陈开元表示,为了与那些性格较为激烈的老人建立起信任关系,陪诊师们往往需要具备“八面玲珑”的交际能力,善于参与到老人的各种话题中,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此外,陪诊行业的维权途径尚不明确,这导致许多老人家属对于纠纷处理机制的不完善感到担忧,因此常常选择拒绝陪诊服务。同时,部分年迈的老人由于受到“数字鸿沟”的制约,不得不依赖社区志愿者的帮助来申请陪诊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街道已经开放了电话预约和线下预约的渠道,以方便居民。然而,这些便利的预约渠道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由于陪诊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的服务供给相对分散,郊区在陪诊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再加上交通不便的问题,郊区老人就医的难度可谓是成倍增加。

发布时间:2025-03-03 09:12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