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近期,LNG船市场成为中国造船业唯一输给韩国造船业的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LNG船市场的全球竞争中,仅沪东中华一家船企独挑大梁,与韩国三大船企展开激烈角逐。然而,如今江南造船成功跻身国内第二家建造大型LNG船的船企行列。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江南造船以及其他中国船企的加入,我国在LNG船市场中的竞争力将逐步提升,有望改变目前中韩两国订单三七开的局面。

请增加几只狼的数量。

LNG船,被誉为世界造船业的“皇冠明珠”之一,与航空母舰、大型邮轮齐名。它犹如一艘“海上超级冷冻车”,能够运输在-163℃下液化处理的天然气。作为一款典型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船舶,LNG船在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液货舱的维护系统是LNG船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货舱设计方案主要有Mark Ⅲ型薄膜舱和NO.96型薄膜舱。这些先进的技术方案为LNG船的安全、高效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中国高端船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并且只能造NO.96型LNG船,也满足不了船东多样化的需求——国际上选择Mark Ⅲ型薄膜舱的船东更多,而韩国船企大多选择这一技术路线。直到2021年,中国船企新接大型LNG船订单占全球的份额仍不足10%,而韩国船企则超过90%。

中国造船业内部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进一步破局。一方面是沪东中华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建造效率、本土配套能力,并向建造Mark Ⅲ型薄膜舱发起进攻。另一方面,江南造船、大连造船等中国船企也开始选择Mark Ⅲ型薄膜舱技术路线,进军LNG船市场。

“多放几条狼进来,总有一条狼能咬到肉。”江南造船内部一位知情人士回忆,中国船舶集团也希望通过引入内部竞争的方式,把中国的LNG船市场做大做强。

2022年,中国船企LNG船全球市场份额首次超过30%。

“轻舟已过万重山”

建成并交付中国首艘大型Mark Ⅲ型LNG船后,该船主管建造师宋博文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是说造这艘船不难,而是中国造船人经历过大风大浪,回头来看,再难的挑战也不怕了。

Mark Ⅲ型薄膜舱与NO.96型薄膜舱存在较大区别,虽然购买了技术专利和相关生产设备,但仅有简单资料和基本操作指南,具体设备的每个参数怎么设置、如何将船和Mark Ⅲ型薄膜舱从无到有造出来,江南造船只能自己通过反复试验摸索。

“建造LNG船的薄膜舱,不仅考验船厂技术能力,还考验管理能力。”宋博文介绍,一个完整的Mark Ⅲ型薄膜舱舱容5万立方米,高30多米,其内部主屏壁由2800多块不锈钢波纹板焊接而成,每条焊缝都必须严丝合缝,确保安全。同时,不锈钢波纹板和焊缝都必须光滑平整,不能有一丝毛刺或者变形。

如何确保焊缝严丝合缝、光滑平整?宋博文介绍,船企安排了三道关卡,先是人工检查,再是机器探查,最后是用氨气进行密封性测试。“一般人可能看不出表面是否平整,但有经验的‘老法师’一看便知,现在中国造船业不缺这样的‘老法师’。”

另一方面,中国LNG船产业配套也有了很大发展。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介绍,建造中国第一艘LNG船时,产业链上国内配套厂商大概只有20多家,如今配套厂商已超过130家。这也是其他船企进军LNG船市场的底气。

交船仪式上,来自中东的船东方高度评价了这艘新船,还表示要把这艘船开到英国去,向客户进行展示。据悉,该船在试航时表现优异,油耗气耗以及振动指标均领先韩国同类船型。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LNG船在质量和效率上有一些关键技术指标曾长期落后于韩国。比如天然气的日蒸发率就长期比韩国高百分之零点零几。别小看这点差距,对于十几万立方米的LNG船来说,一趟航次下来可能就会让船东多损失几百万元。

近年来,我国LNG船在质量上已经不逊色于韩国LNG船。然而,在建造效率方面,沪东中华却时常感叹“姜还是老的辣”。但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1月,沪东中华成功交付了一艘17.4万立方米的大型LNG船,相较于合同约定的时间提前了5个月。这一成就标志着沪东中华在总体建造周期上首次实现了18个月的压缩,并首次超越了国外竞争对手。值得一提的是,沪东中华2008年交付的首艘LNG船,其建造周期长达40个月。这一跨越式的发展,充分展现了我国LNG船建造领域的巨大进步。

江南造船此次交付的首艘船,从动工到交付的实际生产时间为19个月,比原定的合同工期提前了两个月。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惯例是“生产越多,质量越高,速度越快”,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接下来的第二艘船将以更高效的作业完成。

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市场持续繁荣,我国船企的关键性能指标更是屡次超越国际同行,频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今年4月29日,我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集团签署了一项重大合作协议,该协议涉及18艘全球最大的27.1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项目。这一订单的总金额高达400亿元以上,不仅刷新了全球造船订单的金额纪录,也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