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刷脸技术,即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实现身份验证或登录的便捷方式。该技术通过摄像头捕捉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智能地检测并追踪人脸特征,进而完成脸部识别。近期,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展开了名为“亮剑浦江·2024”的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在此行动中,上海明确提出公共场所应以“不刷脸为原则,刷脸为例外”的方针,全力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近日,在“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总结交流会议上,上海市网信办公布了成效评估报告,并对外透露了相关进展。针对消费者高度关注的“刷脸”问题,上海市全市范围内已对超过600家商超门店、6300多家酒店、1200余个游泳馆及健身中心、2900余个公共厕所进行了全面的自查整改。这些场所针对“强制性”和“滥用化”的刷脸技术进行了重点审查和调整,确保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现状: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

当前人脸识别被滥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今年4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向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反映,有家健身房不仅进入时要扫描人脸,打开更衣室的储物柜也必须人脸识别。

经过实地走访,检察官认为,在更衣室“刷脸”打开储物柜时,摄像头可能会拍摄到消费者的隐私部位,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且这种方式与直接刷卡的功能基本一致,不具有法律规定的“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涉案健身房的做法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这绝非个案。更糟的是,很多信息收集者不知道该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去年,虹口检察院发现区内一家长租公寓强制住户“刷脸”进楼,但管理门禁和保存数十万条人脸信息的电脑及主机都没有加密处理,门禁系统的账号密码直接保存在电脑中,点击就能登录。

法律:遵循正当且必要原则

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也是一个逐渐探索完善的过程。

2021年11月,我国迎来了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者在采集个人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守正当、必要的原则。在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之前,必须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详细告知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相关事宜,并确保个人信息主体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明示的同意。这一法律条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旨在更好地维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随后,上海地方立法明确规定,在本市的商场、超市、公园、景区、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宾馆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小区、商务楼宇等区域,安装图像采集和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必须是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考虑。这些设备的使用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以便公众了解。

应当指出,现行的法律条文对公共场所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设定了明确且严格的限制,然而,确保监管措施和处罚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才是有效遏制人脸识别滥用问题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