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文物不仅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维系着民族的精神纽带,其价值无可估量,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自12月份起,《长宁文物守护故事》系列纪录片正式与观众见面,该系列片带领大家踏上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征程,跟随镜头走进建筑之中,聆听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的故事,感受守护文物的初心与使命。在第三期节目中,我们将跟随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城市更新院院长邹勋的脚步,一同探访位于上钢十厂的冷轧带钢车间旧址,深入了解这段工业历史的变迁与守护者的故事。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孕育了无数辉煌的工业成就。坐落在淮海西路上的上钢十厂,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该厂曾辉煌一时,创下年产冷、热轧带钢高达40万吨的纪录,成为当时长宁地区最大的国有企业。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更新的步伐,上钢十厂逐渐被赋予了工业遗产的新身份。 2005年,这座历史悠久的原厂房迎来了全新的生命。经过精心改造,它摇身一变,成为文化艺术产业的集聚地——“红坊”。如今,这座红砖钢顶的老厂房,在国内外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已升级为上海A.F.A的核心区域——ROJO艺文空间,成为长宁区一道亮丽的新风景线,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地标。

原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厂房群,建于1956年,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原厂区内钢铁生产功能被逐步关停或迁往郊区,部分旧厂房被拆毁,厂区处于半废弃和无序使用状态。清水砖墙的外立面被多处后期加建所遮挡,内部空间也被不合理的隔断,失去了原有的开阔。如何保留红砖墙的历史风貌?如何恢复主体厂房的大空间?这一切,都需要在尊重历史与创新设计之间找到平衡。从历史、文化、建筑和规划等多个维度考量,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也要为未来的发展腾出空间,更要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团队巧妙地引入了墙体嵌筋的创新构造方法,从而完美地保留了红砖墙两侧的原始清水效果。在室内空间布局上,他们毅然决然地拆除了所有后期增设的结构,将主体厂房恢复到了其最初的大空间形态。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公众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和感受这些历史建筑,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4-12-25 08:47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