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粮食安全被视为国家的重要基石。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从而有效确保了粮食供应的稳定。

·摄入全谷物不足是导致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键饮食风险,而提高全谷物的摄入量能够显著减少患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推动全谷物产业发展能够增强我国粮食资源的食用转化效率,有助于实现节约粮食和减少浪费,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世间百事,饮食为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对健康的追求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富含胚乳、胚芽和种皮的完整谷物,能更有效地保留谷物中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定期摄入全谷物,对增进健康极为有益。

初步测算,如果当前我国的稻谷与小麦按照一半加工成全谷物来消费的话,总体每年可增加近2000万吨的口粮,相当于增加了近5000万亩的“无形良田”。

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在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大力发展全谷物产业,以健康谷物消费带动节粮减损可谓“一举两得”。

谭斌介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大宗主食的生产力,有力保障了粮食的数量安全。“但对于营养安全,特别是膳食能量以外的营养重视程度不足,营养均衡膳食将是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

目前,我国的主食加工与消费仍然处于精米白面的精制谷物阶段,全谷物消费占比有待提高。专家介绍,以精制谷物食品消费为特征的膳食结构,一方面,造成了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及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大量谷物天然营养成分的损失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天然谷物籽粒中20%~40%的可食用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加工可食化利用率降低的问题。

谭斌指出,从长远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规模庞大、人均土地及水资源不足、粮食需求持续上升、结构性问题明显等潜在挑战。同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在增加,这导致我国粮食供需关系将继续保持紧张平衡状态。

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坚持大食物观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观念不仅有助于确保粮食安全,而且对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谭斌认为,积极推动全谷物消费的发展,是提升我国粮食资源可食化利用率的关键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推动节粮减损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这一举措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