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上海市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四大类垃圾处理实现“三增一减”。特别是,今年前五个月,可回收物的日均分拣量已达到7627吨。

然而,分类回收固然是环保行动的重要起点,但我们的最终目标却是实现减量。通过促进闲置物品的交易,我们不仅能够延长可回收物品的单次使用寿命,还能进一步对这些物品进行细致分类,确保它们能够被匹配到更为精准的循环再生途径。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减少原材料的消耗,还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消耗。最近两天,在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举办的循环生活市集中,众多创业项目都聚焦于源头减量这一核心议题。这些项目相较于传统的分类后处理方式,不仅循环周期更短,而且社会成本更低,为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近期,东华大学可持续时尚创业团队推出了一项名为“HV-GIFT”的废纺循环再生品牌项目。该项目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每年产生的数百公斤废弃面料为基础,经过精心筛选和师生们的创意设计,这些面料被重新加工成一系列时尚感十足的产品,包括手提包、书签和首饰等。团队正尝试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推广这些环保又时尚的产品。

“纺织品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混入生活垃圾后难以被回收利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雁坦言,消费者对废纺再生产品的“容忍度”很低,一般只能接受纺织品工厂边角料的“变废为宝”,这些边角料如果不能进入“从厂到厂”的循环再生闭环,就会因接触其他垃圾而被污染,即使花费大量的成本去分拣、清洗、消毒和设计重制,也很少有人会为此买单。毕竟,大多数人不愿意去买比原生材料制品更贵的循环制品,还要冒着卫生健康风险。

对于循环链条尽量短的必要性,VIVARecycle主理人迟君卿十分认同,该品牌直接在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结束后,回收展商的广告吊旗,每场展会回收的两三吨吊旗经过分选、清洗消毒、裁切,可缝制成八九千只时尚包袋。“展商在会后处理它们,除了要承担高昂的垃圾清运费用,还会因作为干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和碳排放。”迟君卿说,吊旗直接从会场送到再加工工厂,这种短周期、短链条处置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本质上就是源头减量。

不过,这类源头减量型产品目前有一个普遍的痛点,即循环再生的价值难以变现。以废旧衣物为例,虽然大多数废旧衣物是不值钱的垃圾,但在垃圾产生单位和再生材料制品厂之间,有太多现阶段省略不了的环节,每个环节或收运或处置,总要将成本摊到下游,最终形成循环制品比原生材料制品更贵的“怪圈”。以一只很有设计感的奶油草莓色双肩包为例,迟君卿坦言,即使批量生产,单价也在200元以上,“别看吊旗是免费收来的,还要考虑到运输成本,加之它们都是非标原料,设计和裁缝基本靠人工,最终成本肯定高于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原生材料制品”。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指出,我国的可回收物收运处置体系仍以市场为主导,在缺乏刚性政策的前提下,市场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原生材料制品,无可厚非。要打破循环产业的成本倒挂“怪圈”,从被动的角度而言,要等到环境资源枯竭,某种原生材料出现紧缺,再生材料才大有可为;从主动的角度而言,必须通过研发、品牌授权等方式,提高再生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

上海叁加柒文化创意工作室以聚乳酸纤维等为原料,通过3D打印机按客户需求定制玩具文创。主理人高雄说,理论上,用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更普遍的塑料废材也可以打印,“当年轻人看到自己分类的二三十只塑料瓶变成了手办,这种冲击感肯定很强,只要品质好,他们愿意为更贵的再生塑料制品买单”。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品牌厂商开始意识到源头减量的潜力。记者注意到,耐克、达能、联合利华、美团、喜茶、天堂伞等品牌均在探索通过品牌授权合作等方式,融入再生产品市场。对这些品牌厂商而言,环保产品能提升其品牌形象,他们迫切需要找到塑料等可回收物的收运处置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获得稳定的可再生材料,制成该品牌的环保产品。

“我们联手了20多个循环企业品牌,开展‘返航新生’计划。简言之,就是品牌厂商从爱回收的渠道回收品牌包装物,制成品牌的环保周边产品。如果是在社区收集的可回收物,就做成环保周边产品回馈给市民。”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品牌中心负责人江文华说,在这一点上,收运处置企业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对于品牌厂商来说,设立专门的回收渠道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然而,对于收运处置企业而言,只需在现有的分类体系中增加一个精细化的分拣环节,便能迅速将散布在社会各处的品牌包装物高效地回收至品牌厂商手中。通过构建“垃圾不出小区”的闭环系统,不仅能加速品牌包装物的回收过程,更能有效提升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价值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

在同济大学循环经济团队等多方的大力支持下,耐克品牌成功地将废旧运动鞋进行拆解,并将这些材料加工成公益足球场和篮球场。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公益项目提供了物质支持,而且在环保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每回收一双运动鞋,平均可以减少62.48%的碳排放。这一成果不仅让品牌厂商在公益和环保方面实现了双重效益,同时也为循环产业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一成功案例为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怪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模板,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