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近期,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上,我国创新药物成果的国际授权(License out)总金额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受到了医药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据大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21年和2022年,我国创新药物的国际授权总金额分别达到了138.5亿美元和277.1亿美元。特别是去年,我国创新药物的国际授权交易量首次超过了引进许可(License in)的数量,总金额高达419.6亿美元,其中上海药企的贡献占比达到了38%。截至目前,今年10月17日之前,我国创新药物的国际授权总金额已经累计达到了370.9亿美元,这一数字再次彰显了我国创新药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

这些资料揭示我国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实力在近年显著增强。不过,众多原创成果在开发与销售阶段被转手至海外企业,这也暴露出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一些不足。国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如何应对?众多专家学者就此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去年12月,百利天恒的一家全资子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就一款同类首创抗体偶联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百时美施贵宝向百利天恒支付了8亿美元首付款,创下中国药企对外授权首付款的新高。

这笔天价交易并非个案。“医药魔方”发布的中国医药交易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海外授权项目大多处在临床前研发阶段,主要针对肿瘤疾病。今年前三季度,国内企业对外授权交易共73笔,总金额达到336亿美元,首付款总额为25.9亿美元。

对此,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直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出现了一个困境:我们不断地投入创新,但是产出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中国以外市场的成果权益,不断地被跨国公司拿走。”

除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这一现象的背后或许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奕的分析,首先,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市场遭遇了一定的冷遇,为了实现资金的有效回笼,并加速研发项目的商业化进程,企业选择对外授权成为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其次,从药品定价的角度来看,相较于国内市场,美国、欧盟等海外市场的定价空间更为宽裕,这使得我国创新药企业若能成功“出海”,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最后,我国本土跨国药企的匮乏,使得众多国内中小企业不得不与欧美跨国药企寻求合作,这也间接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