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上海在去年成为了全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最高的省市,其授权金额占据了全国总额的38%,这一成绩令人瞩目,预示着上海在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上海市在今年9月发布了《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本市医药器械产品的出口总额要突破500亿元人民币,同时,希望有2至3家企业的海外市场销售额能够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上海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助力其成长壮大。其次,加强对企业在创新研发、临床试验、通关、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推动企业制定并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计划,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还将加快完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全面提升企业在海外研发、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能力。通过这些举措,上海有望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郑奕认为,在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中,链主企业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助力搭建“组团出海”平台,带动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一进程中,链主企业有望成长为本土跨国药企。

“对外授权量的增长还暴露出我国一块短板,就是缺乏生物医药科技成果的定价能力。”专利银行上海服务中心首席执行官、上海技术交易所智库专家顾晓军说。

2021年2月,市科委提出并组织实施、顾晓军等专家起草的上海市地方标准《技术转移 技术评价规范》发布,提出了技术评价的技术性、市场经济性、风险性、知识产权、社会性等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多维度评价科技成果,每个维度单独评价,是这个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顾晓军解释,“在给一项科技成果估值时,技术经理人要对每个指标的参数进行动态调整,既尊重客观的科学性,又带有主观的艺术性。”

在他眼中,该地区的标准应迅速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以开发出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医药科技成果估值模型。目前,我国已成功设立了一支规模达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该基金正致力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以及硬科技领域。构建科学合理的估值模型,并灵活运用,是确保“四投”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只有当估值准确无误,社会资本才会敢于投资那些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医药创新成果,从而成为培育新型生产力的“耐心资本”。

随着我国医药创新成果的大量授权流向海外,我们不禁担忧:中国医药创新的价值是否正遭受低估?我国企业在全球医药创新链中的地位是否正被逐渐边缘化?对此,顾晓军先生提出强烈呼吁,国内的風投基金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应迅速行动起来,尽快掌握科技成果的定价权。他认为,上海作为先行者,可以积极探索,针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开发出相应的科技成果估值模型,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技术转移交易的枢纽,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医药创新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