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2014年,我国上海在世界城市日论坛上首次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想,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时光。在这十年间,上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实现了不断升级,而且在软件服务上也在持续完善,致力于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规划目标。如今,这些社区生活圈的基础服务功能究竟发挥得如何?是否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社区自治共治的力量是否得到了充分释放?为了探寻这些问题,记者深入上海20余个街镇进行了实地调查。

当下的上海市民,有了越来越多的身边“小确幸”:在社区食堂,吃一顿实惠可口的午餐;把老人送到日间照料中心,享受专业的服务;到社区“宝宝屋”选择临时托幼;到街角的口袋公园散步,去滨江绿道骑行……

这份“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人的日常生活,正在以更丰盛的近距服务配置,包容超大城市复杂社会需求,从而适应全年龄段人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圈服务提升。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宛如一颗颗跳动的社会细胞,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生命体,同时也映射出新时代下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同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指出,经过十年的发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已从最初的“缺什么补什么”的补齐短板阶段,逐步迈向“因圈施策”的锻造长板阶段。在他看来,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一个地区的特色,才能让当地的居民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