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生活新闻
分享

不出所料,《小丑2:双重妄想》(以下简称《小丑2》)的表现不尽人意。这部由DC漫画改编的续集自上映至今已有超过10天,在我国内地的票房收入仅达到5000万元,而在全球市场的票房也仅收获了1.89亿美元。与首部作品高达10.7亿美元的票房相比,此次成绩确实显得有些黯淡。从口碑层面来看,《小丑2》在豆瓣的评分为6.2分,勉强算是及格,但与上一部作品高达8.7分的评分相比,确实可以说是遭遇了“滑铁卢”。特别是在我们老对手漫威紧接着上映了《毒液3:最后一舞》,并在一周内轻松突破3亿票房的情况下,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都仿佛上演了一出“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悲剧。

不过,对比过往许多“扑得悄无声息”的超级英雄电影,《小丑2》的坠落却掀起不小的波澜:超英电影一定要是爽片吗?超英电影不能走歌舞片路线吗?超英电影的主角必须是正派英雄吗?超英电影的反派必须强大吗?种种话题都印证着,比起艺术与商业上的成败,《小丑2》似乎更像是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一次意味深长的大众传播实验。银幕里,主角亚瑟被支持者捧上“小丑”神坛,难以承受走向崩溃,最终死在狂热信徒之手;银幕外,影迷为一个知名反派个人系列的仓促终结而耿耿于怀,资本也在雄心勃勃打造“小丑”系列的半途被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某种意义上来说,托德·菲利普斯向超英电影发起的挑战及其面临的市场反馈,正是亚瑟在《小丑2》故事中所遭遇的。影片中,所有试图对抗超英电影路径依赖的招数虽然不甚精彩也不甚奏效,但也已然搅动起漫改超英IP这一潭死水,甚至于剑指观众对于超英电影的观看惯性——当今世代,我们还需要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吗?

基于这样的背景再来看《小丑2》的这一场“未完成叛逃”,或许只是撬动超英宇宙命运齿轮的开始。

平心而论,《小丑2》并非一部烂片。甚至,较之以往千篇一律的超英影片,其主题表达相对深刻与独特,即追溯“反派”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被众人推上神坛又轻易陨落的。

作为美国DC漫画中最著名的反派,小丑诞生已久,是超级英雄蝙蝠侠的头号对手。漫画家杰瑞·罗宾逊从扑克中的“大王”牌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个身着燕尾服,画着小丑油彩的形象。虽然没有超能力,但小丑行事怪诞,凭借超高智商在哥谭市屡屡犯下罪行。不同于超英电影中对金钱、权力有着超强渴求进而作恶的反派,小丑是遭受家庭社会双重欺凌虐待后,身患心理重疾后的无差别报复社会。甚至有时候,小丑草菅人命,仅仅是为引出蝙蝠侠与之较量。也正因这一特殊性,小丑能成为美漫中最家喻户晓的反派之一。

当然,在传统超英故事里,再有标识性的反派,多数只是凸显超级英雄的背景板、对照组。尽管常年稳居美媒票选漫画反派第一名,但其身世却一直未曾得到叙事篇幅,只能从《蝙蝠侠》系列中获得零星背景。同样经历悲剧,为何蝙蝠侠选择拯救世界,小丑却走向心理变态?为何小丑屡屡对社会做出极端报复?这些问题主创来不及描摹,追番的受众也无意深究。直至2008年,希斯·莱杰在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系列电影《黑暗骑士》出演“小丑”一角,为他本人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同时,也把小丑的人物塑造带上了心理层面。此后,演员本人在电影上映前的突然去世,更是为银幕里的小丑蒙上一层宿命的悲情色彩。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它们为菲利普斯讲述小丑前史提供了自由的创作空间与弹性的大众接受土壤。

《小丑》第一部问世。故事里,他并非让哥谭闻风丧胆的邪恶反派小丑,而是饱受欺凌的社会底层小人物亚瑟。即便面对精神失常的母亲、贫困的生活、周遭的冷漠恶意,他仍选择用小丑的身份还世界以笑——尽管这笑声尖利瘆人。菲利普斯把亚瑟到小丑的戏剧性转变压缩为“糟糕的一天”,不仅触及人性剖析,也或多或少探向了当下西方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正因如此,《小丑》也把超英电影从以往被认定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娱乐产品,难得地被纳入到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金狮奖”获奖之列。

亲手摧毁“小丑”是小丑系列最好的结局

票房口碑双丰收,这让资方看到了商机。从原本的百老汇音乐剧到院线电影,《小丑2》的IP体量提级,足见DC的野心勃勃。

第一部台阶上小丑孤独放浪的一舞,到了《小丑2》直接滥觞成整部的歌舞片——还是双人的——生生把哥谭变成了“爱乐之城”。有人调侃,资方以为观众爱看的是小丑跳舞,于是在《小丑2》中加大剂量、疯狂投喂观众。笑谈里尽是对于歌舞与超英电影格格不入的不满。

但仔细追究,这或许是导演菲利普斯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他对既有成功模式的复制与依赖,而更像是意图用歌舞对超英传统叙事框架尝试突破,进而外化小丑内心世界的潮涌。

深入领会这种反叛精神,我们便能够洞察《小丑2》故事创作的根本逻辑:在《小丑》中,若它能够激起观众深刻的同情与广泛共鸣,那么在《小丑2》中,导演菲利普斯便将致力于摧毁那个被符号化的“小丑”形象及其引发的共鸣。在首部作品中,亚瑟以小丑的面具在电视直播中发声,揭开了哥谭市不断恶化的阶层分化的面纱,引发了狂热追随者的街头抗议和暴动。在银幕之外,这种对不公与欺凌的强烈抨击,替代了传统超级英雄电影惩恶扬善带来的满足感,难道这不也是一种新的“爽感”吗?人们渴望通过“造神”的方式获取力量,强化自我认同。然而,这种狂欢与追捧充满了危险与模糊性,对于一部以反派为主角的大众娱乐作品来说,这无疑是需要警惕的。

在《小丑2》的剧情发展中,菲利普斯以决绝的态度,将那位刚刚被捧上“神坛”的小丑从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强行拉下,使得亚瑟的角色陷入了关于“小丑”身份的深刻认知危机。在影片中,菲利普斯在电视直播的庭审现场所展现的演技,仿佛是打破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直面现实中的观众,将小丑的虚假面具一层层剥落。此后,菲利普斯进一步安排了那些无法接受这一转变的狂热追随者,将亚瑟刺杀,并伪装成新一代“小丑”。这种“新老交替”的情节安排,不仅加强了影片第一部的讽刺意味,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在“小丑”的存在面前,究竟谁是“小丑”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小丑”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小丑2》的结局无疑是对第一部中那著名台词的升华:“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在这部续集中,导演巧妙地引导着观众深入思考,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和审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正欣赏的是这部独具特色的超级英雄电影,还是那个孤独而敏感的“小丑”形象?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到,那位被生活蹂躏得遍体鳞伤的亚瑟,他隐藏在“小丑”油彩背后的真实故事。这一追问,不仅让我们反思了电影本身,也让我们思考了自己对于英雄、孤独和人性深刻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4-11-07 08:34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最新文章
热点内容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