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今年以来,上海的社区“宝宝屋”项目已成功实现了对全市216个街镇(乡)的全覆盖。以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例,在清晨的9点钟,3岁的萌萌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踏入了社区内的“宝宝屋”。与“宝宝屋”仅一墙之隔的,便是万里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面精心设计的玻璃墙,不仅巧妙地分隔了两个服务中心,还促进了老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上海构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范围内,众多融合了社区食堂、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所及托老托幼服务等功能的党群服务中心与邻里中心,已逐渐演变成为市民服务功能的关键支撑,并且部分中心更是成为了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也许有人会不解:上海城镇化率位列全国首位,还缺少配套服务吗?

据上海规划部门介绍,以前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以街镇为单元配置,如果街镇面积太大,或是形状不规整,就可能出现设施布局不均衡、出行距离较长等情况。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还是缺少能把所有功能集中起来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应运而生。如今,上海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

当然,短板并未完全补齐。相对中心城区,郊区面积广阔,“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服务设施依然不足;上海社区食堂达300余家,但人流呈现集中趋势,有的区两家社区食堂的人流量甚至占全区的75%以上。

一些人流量不大、居民评价不高的社区食堂,问题集中在面积小、菜品少、重油重盐等,这与食堂的选址、第三方运营水平关系密切。而政府目前对社区食堂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主要按照供餐能力分档补贴,供餐能力越强的社区食堂得到的补贴越多,反之亦然。

众多“宝宝屋”的运营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中不少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配备专业的保育员负责照料宝宝的生活与成长。然而,由于某些地区人力不足,部分“宝宝屋”不得不由家长自行承担起日常的维护与管理任务。针对这一现象,一些街镇干部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针对部分地区“宝宝屋”点位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灵活的布点策略,整合企业资源、社会组织力量以及园区楼宇等多元化资源,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以满足公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这表明,为了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全面发展,形成连贯的链条,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存在的断裂和阻塞点。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