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60多万名观众“打卡”

时间:2024-11-22 20:39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

  最近,由我国《中国青年报》和中青校媒联合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活动”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带领超过六十万观众实现了对该校家书博物馆的“虚拟游览”,共同感受这所充满温情的高校博物馆的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家书文化内涵。这座博物馆的副馆长,张丁先生,不仅是家书博物馆的“发起者”,更是其“守门人”。2005年,张丁先生亲自牵头发起全国性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此举标志着家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正式拉开序幕。据张丁先生介绍,家书博物馆目前收藏了8万多封家书,其中展出的3000多封家书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家书不仅包括名人大家的墨宝,也有普通民众的真挚情感,时间跨度长达四五百年,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在展出的众多家书中,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致胡适等人的13封信属于“镇馆之宝”。这13封信表面上是《新青年》编辑同仁关于如何办刊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分野。“陈独秀的信太重要了”,2009年的一天,在得知这13封信即将公开拍卖时,刚刚携4万封家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张丁四处奔走,最终在两位校友的资助下,通过国家文物局实施文物优先购买权,以拍卖价554.4万元购藏了这13封珍贵的信札。

  在家书的搜集过程中,让张丁印象深刻的捐赠故事有很多。吴德融是曾长期在驻外使馆和中央对外贸易部任职的一名老专家,2016年的一天,当时已年过八旬的吴老先生拉着一个买菜的小车,给家书博物馆送来了他珍藏近半个多世纪的家书,前后送了四五次,总共2000余封。张丁介绍,因为工作的原因,吴老先生的信有中文、德文、英文,反映了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前后的外贸系统的某些历史侧面。

  在直播过程中,馆内一封带有血迹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这封家书的作者名叫郭天栋,1946年4月,年仅18岁的他参加了革命。1949年6月13日,在咸阳阻击战中,郭天栋所在部队经过13个小时的激战,最终取得胜利。但这位年轻的战士并没有亲眼见到胜利,他和另外65名同志在此次战役中牺牲,而这封带血的书信是他写给父母的,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把它寄出去。直到后来,战友们打扫战场时,在他的衣兜里发现了这封沾满鲜血的家书。

  张丁介绍,目前家书博物馆的常设展分为明清家书、民国家书、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书、两岸家书、留住家书等9个单元。除了一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重磅书信外,也收录了一些有趣的家书。“这是1991年庄严致女儿庄小羽的3封图画家书。”张丁指着墙上的一组手绘和文字“混搭”的家书说,这封家书虽然内容都是生活琐事,但因为形式非常有趣,所以成了馆里的“明星展品”。

  在直播的尾声,张丁向观众阐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起源与进展情况,“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亲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他诚挚地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加入抢救民间家书的项目,共同守护这些家书。

  一座博物馆,实则是一所生动的大学校。它不仅是高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精心策划了“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该计划将邀请各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的馆长、负责老师以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走进直播间,与观众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博故事。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的推出,旨在通过直播这一新颖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我国高校丰富的文博资源。同时,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打造一档贴近青年、寓教于乐的云思政课,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高校文化的魅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或内容、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我公司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284598818@qq.com

推荐阅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备案:冀ICP备18014129号-10
 东方广播网 
©1996- 涿州市国谕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