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东方在线 正文

最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河东防沙基地,帕提古丽·亚森及其团队在梭梭树林间来回奔走,认真挑选并收集高品质的梭梭树种子。

2005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帕提古丽,23岁的她毅然来到了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成为该县首批投身于防沙治沙工作的护林员。自那时起,二十年的时光如梭,她始终坚守岗位,不畏艰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黄沙之地的热爱与责任。她亲手挖坑栽树,割芦苇建草方格,将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这片曾经的荒漠。曾经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如今已步入中年,但她的付出和努力,让沙漠中那些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了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绿洲。

帕提古丽第一次到沙漠里植树是1998年,那时她还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她参与了且末县第一批次的植树造林活动。同学们人手一把铁锹,一个小水桶。挖坑栽好树苗,排着队从车尔臣河一桶一桶接力给树苗浇水。

“这沙漠里的树苗能活吗?为啥要在这种树呢?”帕提古丽满心疑惑地问,那时她还不能理解这种行为。父亲告诉她:“且末曾经由于沙漠的不断侵袭,出现过人们被迫搬迁的历史。所以我们要在这里种树,保护我们的家园。”

且末县沙漠面积超过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沙漠与县城仅一条车尔臣河之隔。为了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袭,1998年,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在车尔臣河以东沙漠边缘探索防沙治沙的生态治理之路。

2005年,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招聘治沙工人。深知植树意义的帕提古丽踊跃报名,前往沙漠参与治沙种树工作。然而,仅仅干了几个月,帕提古丽便回到家中,向父亲抱怨道:“治沙站的活儿太累了,每天不是割苇子、挖坑栽树,就是搭建草方格,还得拉滴灌管子,我实在受不了了。” 她嚷嚷着要辞职。

年事已高的人力不从心,而年轻一代又普遍不愿投身其中,那么治理沙漠的重任该由谁来承担呢?难道我们只能坐视家园被沙漠吞噬,被迫背井离乡吗?父亲那时的言论,如同重锤般击中了她的心扉。

凝视着那连绵的沙丘,帕提古丽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自那日起,她未曾再提及离开治沙站的念头,且默默立誓:务必让这片沙漠重披绿装。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工作人员联系(18731251601),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协商。谢谢支持!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商讯新闻商讯新闻
新闻快讯新闻快讯